学习专栏

当前位置: 集团首页 > 学习专栏

[理论学习]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发布时间:2024-02-08  发布者:土木工程学院 浏览次数:

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自觉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党把握历史主动、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成功之道。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党的理论创新规律既蕴含在魂脉和根脉之中,也掩映在时代课题之中,还通过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智慧展现出来。

坚守好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江河万里必有本源,理论创新也是如此。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推进理论创新就是在不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前提下进行的理论创造。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要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

一方面,要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夺取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它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历史和实践清晰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另一方面,要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深深影响中国人民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

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传承浸润其间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

在这一过程中,要努力实现魂脉与根脉的有机融合,既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是理论创新的生命力所在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地回答时代课题。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提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一再表明,无论在什么时候推进理论创新都要关注实践、回应实践,而不能坐在象牙塔中空想。只有这样,才能把准时代脉搏,才能让理论葆有生命力。

回答时代新课题,要树立大历史观。任何一个时代课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其有效解决方案也应当是连续性的。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才能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才能搞清楚理论创新的“来路”、弄明白理论创新的“出路”。

回答时代新课题,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创新的动力源。“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解答时代新课题、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

理论创新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理论的日臻成熟都是一点一滴逐渐积累而成,都要经历从概念、命题到内涵、结构再到原理的系统性演进过程,最后实现体系化的整体性建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之所以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恩格斯系统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统一性,通过体系化建构避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片段化、庸俗化肢解,进而使其形成思想融通、逻辑互洽的整体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严密逻辑关系、完善系统构架、清晰结构层次的科学化体系化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要进一步拓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以学理性分析的视角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创新成果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

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防止翻版式的变体解读,也要防止格式化的模型建构。可探索“用学术讲政治”的思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让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是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早在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指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列宁也发出感慨:“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植根于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始终同人民在一起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一方面,要深入群众中间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只要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经常深入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就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

另一方面,要善于总结提炼人民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是理论创新的鲜活源泉。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