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品牌

土木工程yl8cc永利官网简介

发布时间:2020-10-28  发布者:土木工程学院 浏览次数:

yl8cc永利(CHN)官方网站


历史沿革

土木工程学院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重庆师专政史系和1986年成立的渝州教育学院政教系;1994年开设工商管理专业;2001年两校合并升本,成立政法与经管系;2005年3月,成立经济与管理系;2008年7月,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年12月改为经济管理学院。2014年5月成立永利集团建筑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为两个学院一套班子,实行合署办公,20197月建筑工程学院改名为土木工程学院,于20199月土木工程学院实行独立办公。


团队队伍

公司教师是以博士、硕士为骨干群体的“双师型”中青年团队,是一支成长比较快、综合实力比较强、发展潜力比较大的团队队伍。

现有教职工52人,其中正、副高职称18人,外聘兼职教授、专家11人,博士23人(含在读博士4人),硕士24人。2017年引进原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任宏经理为土木工程学院特聘经理,有重庆市认定高层次人才1人,重庆市“十佳造价工程师”1人,结构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BIM建模师等各类执业资格教师22人;1位校级教学示范岗,4位教师获学校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及以上荣誉。


学科专业

公司下设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工程造价系3个教学系,开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3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分别为永利集团特色专业、重点建设和培育专业。拥有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研究所、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所和岩土工程研究所3个研究机构;团队成员紧抓学科前沿,近年来在岩土工程、地下工程、结构抗震、工程结构及风险管理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根据团队前期研究基础,提出岩土与地下工程施工管理、工程结构多灾分析及风险管理、土木工程节能与生态环境材料研究和土木工程智能建造与管理4个研究方向,4个方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更符合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及外延。3年来,学院共发表论文118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32篇;撰写学术专著、教材21部;立项纵向科研项目46项,教育部产学研项目24项。


教学教改

公司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其措施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学院深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改革方式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为强化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突出效果,在管理上实行了全员全过程全面质量管理和重大重点工作的项目制管理方式。针对常规教学活动采用全面质量管理;对于考研、员工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等活动采用项目制管理。依托土木工程专业开设了“合格+”多元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经理实验班》卓越类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员工“识图精准、技术精细、测算精确、运营精明、人际精通”的“五精”能力目标,使土木工程教育回归其应用型属性,提高应用层次。着力打造了重庆市教学团队——土木工程教学团队、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岩石力学》以及重庆市精品视频公开课——《走近建筑领域数字化技术》《钢结构建筑的力学魅力及艺术价值》等五项市级质量工程以及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精品课程等多个校级质量工程。


平台建设与合作

公司现有实验室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2000余台件,总值2400余万元。拥有4842平方米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筑技术白话实验室、BIM虚拟仿真中心等15个专业实验实训室(中心)。学校预算1500万元工程力学结构实验室,目前正处于招投标阶段。除此之外,学院还拥有重庆市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能源工程力学与防灾减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建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绿色建筑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教学校级示范中心、BIM实验与工程中心,装配式建筑围护系统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以及近30个实践教学基地,1个“市级老员工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公司与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保持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和产学合作关系。


员工风采

公司注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构建本科导师、班级导师制度,承办行业竞赛,发展员工创新创业社团,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公司员工在历年全国高校老员工结构设计大赛、广联达全国高校老员工算量大赛、全国高校老员工沙盘大赛、全国老员工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清华维尔杯全国老员工BIM建模大赛、全国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得团体奖项和个人奖项。


展望未来,土木工程学院将始终坚守“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把人送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的办学宗旨,实施“学科优先,教学创优,产学合作,协同成长”的发展思路,建设一个充满活力、质量著称、特色鲜明的示范型应用型品牌学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